枢纽及学域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采用促进融合学科教育、研究和知识转移的枢纽架构模式。
我们欢迎包括以下范畴的所有研究领域人才加入。




















愿景
- 功能枢纽的理念是发掘自然科学之基本元素的强大潜力,创新先进而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应对现实问题,从而造福人类,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使命
- 功能枢纽严谨探究和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属性与特点,并通过不断的突破与跨学科协作,以精深知识促进融合与重组的创新,集最前沿之想法解现实发展之困,对社会进步产生重大影响。目前主要关注下列四个重点融合学域,分别是:先进材料、地球与海洋大气科学、微电子以及可持续能源与环境。
-
功能枢纽欢迎来自不同专业背景且具备优秀分析能力的学生,我们将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来自不同学科和枢纽的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着力培养具有独立思想的毕业生。
愿景
先进材料学域是探索并建立各种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属性的本构关系,深化与拓展先进材料的研究。基于港科大在工学院及理学院建立的发展与积淀,本课程团队与相关院系合作,提供先进材料的哲学硕士及哲学博士课程,夯实在新型材料领域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重点融合学科领域
- 功能性高分子材料
- 波基超材料
- 生物工程和生物医学材料
- 高性能热电材料
- 智能功能材料
- 电子材料
- 新材料开发
- 传感器技术
愿景
此学域基于地球多维环境,气候变化研究的多学科性质,在中国推出首个地球与海洋大气科学硕士/博士课程。地球与海洋大气科学课程提供严谨的科学培训和研究,以期在区域和全球层面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地球系统变化及环境可持续发展挑战。
重点融合学科领域
- 物理海洋学与海洋生物地球化学
- 江河流域的地表过程
- 大气-海洋耦合动力学与气候
- 海洋-大气-陆地相互作用
- 地球系统模拟
愿景
微电子学域是信息社会的基石。它融合多个学科领域将新型电子与光子器件集成为电路,构建各种信息系统,并且自动化集成电路与系统的设计及优化。微电子学域涵盖电子与光子集成电路、系统架构和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等前沿研究领域。
重点融合学科领域
- 电子与光子集成电路
- 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
- 系统架构
- 毫米波与太赫兹技术
愿景
成为新型能源的产生、储存、分配及先进应用技术的区域及国家级教研中心及全球创新先锋,建构可永续发展的未来。
重点融合学科领域
- 能量收集与高效储能
- 绿色建筑
- 生物燃料与氢能
- 智慧与仿生能源系统
- 能源与电力管理及资源回收
- 可持续环境和污染治理
- 能源安全,全球能源与环境政策
愿景
信息枢纽旨在应对当今数字化转型时代里人类与信息技术互动带来的全球性挑战。
使命
- 我们将在这些学域开设最前沿的基础及核心课程,并推进产学结合及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尖端研究,不仅会推动区域(亦即大湾区)的发展,更将对全球的未来带来积极影响。
- 本枢纽下设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分析、物联网、计算媒体与艺术等四个学域,将与广州校园其他三大枢纽以及清水湾校园的课程进行合作,开展交叉学科的研究和教育。我们欢迎有计算机科学、统计学、工程学、乃至商学、设计和艺术等相关背景的学生加入。
使命
本学域关注人工智能领域(AI)的基础性研究和应用型研究,并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改变各个行业领域的应用。
交叉学科研究方向
- 人工智能与设计
- 人工智能与金融
- 人工智能与制造
- 人工智能与医药
- 人工智能与安全隐私
- 人工智能与智慧生活
使命
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关注利用新技术进行艺术创作和视觉交流,其重点包括利用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的艺术,利用人工智能(AI)创作的艺术,信息艺术和设计,以及数据可视化。这一学域旨在促进技术和艺术的相互作用,利用前沿技术进行具有社会影响力的艺术创作和视觉交流。
交叉学科研究方向
- 增强现实(AR)与艺术:如何利用增强现实(AR)进行艺术创作和教育
- 人工智能(AI)与艺术:如何利用人工智能(AI)进行艺术创作
- 艺术与社会:如何用艺术项目影响日常生活
- 叙事可视化:如何用数据讲述故事
使命
本学域通过统一统计、机器学习、优化及其相关技术来推进数据科学和分析。并将扩展数据科学和分析的应用,以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造福社会。
交叉学科研究方向
- 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
- 统计学习和建模
- 工业和商业分析(运营数据分析,商业智能与策略等)
- 特定行业的数据分析(医疗,金融,保险,市场营销,制造业,交通等)
- 数据可视化和信息图表
使命
物联网学域通过跨学科的课程教学,让学生掌握多方面的综合知识进行创新,在学术上探索研究前沿,利用物联网来构建未来的智慧城市和数字社会。
交叉学科研究方向
- 物联网基础设施和设备
- 物联网系统和通信
- 物联网智能和自动化
- 物联网应用
- 物联网建模和优化
- 物联网安全与隐私增强技术
理念
担当全球引领角色,启发创新思维及培养高瞻远瞩人才;开拓科学新知、提供工程方案、解决融合学科议题。
使命
- 建设整合离散科技的研究平台,并在系统面向实现功能集成;将深具影响力的科技引入大湾区,并探索于相关行业或社会场景的实际应用。
- 系统枢纽下设的融合学域涉及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机器人与自主系统、生命科学与生物医学工程等前沿领域。我们不仅注重理论框架和实验验证,也关注计算机建模和模拟仿真。系统枢纽的研究重点包括工业4.0的规划与实施、多种交通感知方式的信息融合、个人辅助机器人与人机交互、再生医学与健康老龄化。
使命
将生物与生理学原理应用于临床实践及循证治疗,同时为工程学与医学搭建桥梁,促进医疗保健发展。
融合学科重点领域
- 再生医学与组织工程
- 精准医学
- 合成生物学
- 植物生物学与中医药
- 健康老龄化
- 生物信息学与数据挖掘
- 植入装置
- 生物力学与生物微机电系统
使命
本学科旨在开发适应于各种交通模式管理的先进技术,为用户(驾驶员及乘客)提供可靠且体验良好的交通服务,同时为用户提供实时信息,提高交通网络的安全性,协调性和使用效率。
融合学科重点领域
- 交通大数据的采集、分析及运用
- 共享出行、出行即服务
- 车联网及自动驾驶下交通系统分析、建模及优化
- 车联网及自动驾驶测试平台与交通模拟仿真
-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及管理
- 无人机的安全防护
- 绿色航空技术
- 自动化港口运营及航运物流管理
使命
钻研机器人集成系统的设计、组装、操作,以及与传感、反馈、数据处理相关的控制元件,使其能高度自主地执行预设任务。这些技术将用于开发能够替代人类或複制人类行为的机器。
融合学科重点领域
- 机器人操作与抓取
- 个人辅助机器人与人机互动
- 建筑与农业面向的机器人与自主系统
- 机器人集群
- 无人机系统
- 机器人与人工智能集成
- 面向艺术应用的机器人
使命
涵盖具备高度自适应性、并能灵敏改善设计的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结合数码化信息与数据分析,以促进更具弹性的技术生产力。此学域旨在开发和集成具有相互操作性的系统、多尺度的动态建模及仿真、智能化自动设备、强化网络安全、以及网络化传感器。
融合学科重点领域
- 工业4.0
- 工业物联网
- 嵌入式系统整合
- 先进人机界面
- 智能传感器、自动光学检测、位置检测技术
- 三维打印及快速成型
- 工业数据分析
理念
社会枢纽的理念是成为“数字社会知识经济的主导力量”。
使命
- 我们致力于培养具备优秀分析能力、心态开放且拥抱成长的融合学科人才,这些人才将成为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中坚力量,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网络社会里为知识经济做出贡献。
- 社会枢纽积极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和回应市场需求,目前主要关注下列四个重点融合学域,分别是:城市治理与设计、创新创业与公共政策、金融科技以及MBA+。目前,社会枢纽已开设三个学域的哲学硕士/哲学博士课程:城市治理与设计、创新创业与公共政策和金融科技。MBA+学域计划于2022年9月开设首个课程:MBA+创新创业。
- 社会枢纽欢迎来自不同专业背景且具备优秀分析能力的学生,包括经济学/商学、社会科学和工程学等。我们将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来自不同学科和枢纽的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着力培养具有独立思想的毕业生,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科研能力以及相关专业知识储备将深为业界、智库和政策研究机构所称道。
使命
学域致力于培养能够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抓住新工业革命机遇的下一代领导者,并为迈向可持续未来的目标制定技术、制度和政策解决方案。
融合学科重点领域
- 碳科学与技术
- 气候变化与治理
- 可持续能源转型
- 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
使命
金融科技通过优质教育和前沿方法论,培养学生在金融科技研究、应用和实践中所需的能力。
融合学科重点领域
- 人工智能/大数据
- 区块链/加密货币/DCEP数字货币
- 金融市场设计
- 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
- 风险管理
- 金融科技与监管
- 普惠金融
使命
创新创业与公共政策学域旨在培养新一代领导者通过技术、制度、政策和创业层面的创新,结合交叉学科的办法和实际应用来解决技术和社会交叉领域的现实问题。
融合学科重点领域
- 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
- 创新和技术管理
- 创新和公共政策
- 健康研究/医疗政策
- 环境研究/可持续发展
- 反垄断和反竞争政策
- 实验经济学和决策科学
- 创业和组织理论
- 创业和财务管理
使命
城市治理与设计学域旨在培养新一代领导者借助城市有关的前沿创新研究,结合交叉学科的办法来解决日益复杂的城市问题。
融合学科重点领域
- 教育、就业和劳动力市场
- 社会流动、不平等和社会融合
- 人口、健康和老龄化
- 区域和城市经济发展
- 地理信息系统与空间分析
- 智慧城市
- 运输和交通基础设施
使命
中心旨在建立一个创新的跨学科研究环境,并通过计算方法推进科学研究,包括数据分析、理论、建模和计算。
跨学科重点领域
- 计算材料和设计
- 计算流体动力学
- 计算经济学和社会科学
- 气候何环境的计算模型
- 结构和部件优化设置的计算模类型
- 数据驱动的图像和信号处理
我们欢迎合成生物学各领域的人才,特别是以下三个重点领域。
第一个重点领域是运用干细胞和合成生物材料设计组织或器官。 该领域需要干细胞生物学、先进生物材料、合成有机化学和系统生物学方面的专业知识。 第二个重点领域是设计用于基因控制和治疗应用的人工生物大分子(如多肽、蛋白质、DNA或RNA等)。该领域需要生物大分子设计与工程、 定向进化、计算生物学、合成有机化学和生物测试系统方面的专业知识。 第三个重点领域是使用可编程生物单元和控制逻辑来设计细胞工厂(如细菌、酵母、昆虫及哺乳动物细胞等),以生产具有治疗效用的蛋白质、抗生素和天然产物。该领域需要系统生物学、基因编辑和代谢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