樞紐及學域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採用促進融合學科教育、研究和知識轉移的樞紐架構模式。

我們歡迎包括以下範疇的所有研究領域人才加入。

先進材料
地球與海洋大氣科學
微電子
可持續能源與環境
人工智能
計算媒體與藝術
數據科學與分析
物聯網
生命科學與生物醫學工程
智能交通
機器人與自主系統
智能製造
碳中和與氣候變化
金融科技
創新創業與公共政策
城市治理與設計
科學計算中心
科技領創中心
合成生物學
量子科學技術研究中心
 

願景

功能樞紐的理念是發掘自然科學之基本元素的強大潛力,創新先進而可持續的解決方案應對現實問題,從而造福人類,推動社會向前發展。

使命

  • 功能樞紐嚴謹探究和理解自然科學的基本屬性與特點,並通過不斷的突破與跨學科協作,以精深知識促進融合與重組的創新,集最前沿之想法解現實發展之困,對社會進步產生重大影響。目前主要關注下列四個重點融合學域,分別是:先進材料、地球與海洋大氣科學、微電子以及可持續能源與環境。
  • 功能樞紐歡迎來自不同專業背景且具備優秀分析能力的學生,我們將努力營造良好的環境,促進來自不同學科和樞紐的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著力培養具有獨立思想的畢業生。

先進材料

願景

先進材料學域是探索並建立各種材料的微觀結構與屬性的本構關係,深化與拓展先進材料的研究。基於港科大在工學院及理學院建立的發展與積澱,本課程團隊與相關院系合作,提供先進材料的哲學碩士及哲學博士課程,夯實在新型材料領域研究的國際影響力。

重點融合學科領域

  • 功能性高分子材料
  • 波基超材料
  • 生物工程和生物醫學材料
  • 高性能熱電材料
  • 智能功能材料
  • 電子材料
  • 新材料開發
  • 傳感器技術
地球與海洋大氣科學

願景

此學域基於地球多維環境,氣候變化研究的多學科性質,在中國推出首個地球與海洋大氣科學碩士/博士課程。地球與海洋大氣科學課程提供嚴謹的科學培訓和研究,以期在區域和全球層面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地球系統變化及環境可持續發展挑戰。

重點融合學科領域

  • 物理海洋學與海洋生物地球化學
  • 江河流域的地表過程
  • 大氣-海洋耦合動力學與氣候
  • 海洋-大氣-陸地相互作用
  • 地球系統模擬
微電子

願景

微電子學域是資訊社會的基石。它融合多個學科領域將新型電子與光子器件集成為電路,構建各種資訊系統,並且自動化積體電路與系統的設計及優化。微電子學域涵蓋電子與光子積體電路、系統架構和積體電路設計自動化等前沿研究領域。

重點融合學科領域

  • 電子與光子積體電路
  • 積體電路設計自動化
  • 系統架構
  • 毫米波與太赫茲技術
可持續能源與環境

願景

成為新型能源的產生、儲存、分配及先進應用技術的區域及國家級教研中心及全球創新先鋒,建構可永續發展的未來。

重點融合學科領域

  • 能量收集與高效儲能
  • 綠色建築
  • 生物燃料與氫能
  • 智慧與仿生能源系統
  • 能源與電力管理及資源回收
  • 可持續環境和污染治理
  • 能源安全,全球能源與環境政策
 

願景

信息樞紐旨在應對當今數位化轉型時代裏人類與信息技術互動帶來的全球性挑戰。

使命

  • 我們將在這些學域開設最前沿的基礎及核心課程,並推進產學結合及有實際應用價值的尖端研究,不僅會推動區域(亦即大灣區)的發展,更將對全球的未來帶來積極影響。
  • 本樞紐下設人工智能、數據科學與分析、物聯網、計算媒體與藝術等四個學域,將與廣州校園其他三大樞紐以及清水灣校園的課程進行合作,開展交叉學科的研究和教育。我們歡迎有計算機科學、統計學、工程學、乃至商學、設計和藝術等相關背景的學生加入。
人工智能

使命

本學域關注人工智能領域(AI)的基礎性研究和應用型研究,並將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改變各個行業領域的應用。

交叉學科研究方向

  • 人工智能與設計
  • 人工智能與金融
  • 人工智能與製造
  • 人工智能與醫藥
  • 人工智能與安全隱私
  • 人工智能與智慧生活
計算媒體與藝術

使命

計算媒體與藝術學域關注利用新技術進行藝術創作和視覺交流,其重點包括利用增強現實(AR)和虛擬現實(VR)的藝術,利用人工智能(AI)創作的藝術,信息藝術和設計,以及數據可視化。這一學域旨在促進技術和藝術的相互作用,利用前沿技術進行具有社會影響力的藝術創作和視覺交流。

交叉學科研究方向

  • 增強現實(AR)與藝術:如何利用增強現實(AR)進行藝術創作和教育
  • 人工智能(AI)與藝術:如何利用人工智能(AI)進行藝術創作
  • 藝術與社會:如何用藝術項目影響日常生活
  • 敘事可視化:如何用數據講述故事
數據科學與分析

使命

本學域通過統一統計、機器學習、優化及其相關技術來推進數據科學和分析。並將擴展數據科學和分析的應用,以解決現實世界的問題,造福社會。

交叉學科研究方向

  • 數據驅動的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
  • 統計學習和建模
  • 工業和商業分析(運營數據分析,商業智能與策略等)
  • 特定行業的數據分析(醫療,金融,保險,市場營銷,製造業,交通等)
  • 數據可視化和信息圖表
物聯網

使命

物聯網學域通過跨學科的課程教學,讓學生掌握多方面的綜合知識進行創新,在學術上探索研究前沿,利用物聯網來構建未來的智慧城市和數字社會。

交叉學科研究方向

  • 物聯網基礎設施和設備
  • 物聯網系統和通信
  • 物聯網智能和自動化
  • 物聯網應用
  • 物聯網建模和優化
  • 物聯網安全與隱私增強技術
 

理念

擔當全球引領角色,啟發創新思維及培養高瞻遠矚人才;開拓科學新知、提供工程方案、解決融合學科議題。

使命

  • 建設整合離散科技的研究平台,並在系統面向實現功能集成;將深具影響力的科技引入大灣區,並探索於相關行業或社會場景的實際應用。
  • 系統樞紐下設的融合學域涉及智能製造、智能交通、機器人與自主系統、生命科學與生物醫學工程等前沿領域。我們不僅注重理論框架和實驗驗證,也關注計算機建模和模擬仿真。系統樞紐的研究重點包括工業4.0的規劃與實施、多種交通感知方式的信息融合、個人輔助機器人與人機交互、再生醫學與健康老齡化。
生命科學與生物醫學工程

使命

將生物與生理學原理應用於臨床實踐及循證治療,同時為工程學與醫學搭建橋樑,促進醫療保健發展。

融合學科重點領域

  • 再生醫學與組織工程
  • 精準醫學
  • 合成生物學
  • 植物生物學與中醫藥
  • 健康老齡化
  • 生物信息學與數據挖掘
  • 植入裝置
  • 生物力學與生物微機電系統
智能交通

使命

本學科旨在開發適應於各種交通模式管理的先進技術,為用戶(駕駛員及乘客)提供可靠且體驗良好的交通服務,同時為用戶提供實時信息,提高交通網絡的安全性,協調性和使用效率。

融合學科重點領域

  • 交通大數據的採集、分析及運用
  • 共享出行、出行即服務
  • 車聯網及自動駕駛下交通系統分析、建模及優化
  • 車聯網及自動駕駛測試平台與交通模擬仿真
  • 城市軌道交通營運及管理
  • 無人機的安全防護
  • 綠色航空技術
  • 自動化港口運營及航運物流管理
機器人與自主系統

使命

鑽研機器人集成系統的設計、組裝、操作,以及與傳感、反饋、數據處理相關的控制元件,使其能高度自主地執行預設任務。這些技術將用於開發能夠替代人類或複制人類行為的機器。

融合學科重點領域

  • 機器人操作與抓取
  • 個人輔助機器人與人機互動
  • 建築與農業面向的機器人與自主系統
  • 機器人集群
  • 無人機系統
  • 機器人與人工智能集成
  • 面向藝術應用的機器人
智能製造

使命

涵蓋具備高度自適應性、並能靈敏改善設計的計算機集成製造技術,結合數碼化信息與數據分析,以促進更具彈性的技術生產力。此學域旨在開發和集成具有相互操作性的系統、多尺度的動態建模及仿真、智能化自動設備、強化網絡安全、以及網絡化傳感器。

融合學科重點領域

  • 工業4.0
  • 工業物聯網
  • 嵌入式系統整合
  • 先進人機界面
  • 智能傳感器、自動光學檢測、位置檢測技術
  • 三維打印及快速成型
  • 工業數據分析
 

理念

社會樞紐的理念是成為“數字社會知識經濟的主導力量”。

使命

  • 我們致力於培養具備優秀分析能力、心態開放且擁抱成長的融合學科人才,這些人才將成為解決社會經濟問題的中堅力量,在這個日新月異的網路社會裏為知識經濟做出貢獻。
  • 社會樞紐積極對接國家發展戰略和回應市場需求,目前主要關注下列四個重點融合學域,分別是:城市治理與設計、創新創業與公共政策、金融科技以及MBA+。目前,社會樞紐已開設三個學域的哲學碩士/哲學博士課程:城市治理與設計、創新創業與公共政策和金融科技。MBA+學域計畫於2022年9月開設首個課程:MBA+創新創業。
  • 社會樞紐歡迎來自不同專業背景且具備優秀分析能力的學生,包括經濟學/商學、社會科學和工程學等。我們將努力營造良好的環境,促進來自不同學科和樞紐的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著力培養具有獨立思想的畢業生,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科研能力以及相關專業知識儲備將深為業界、智庫和政策研究機構所稱道。
碳中和與氣候變化

使命

學域致力於培養能够积极应對全球氣候變化挑戰、抓住新工業革命機遇的下一代領導者,并為邁向可持續未來的目标制定技術、制度和政策解決方案。

融合學科重點領域

  • 碳科學與技術
  • 氣候變化與治理
  • 可持續能源轉型
  • 生態文明與綠色發展
金融科技

使命

金融科技通過優質教育和前沿方法論,培養學生在金融科技研究、應用和實踐中所需的能力。

融合學科重點領域

  • 人工智慧/大數據
  • 區塊鏈/加密貨幣/DCEP數字貨幣
  • 金融市場設計
  • 數據分析/數據可視化
  • 風險管理
  • 金融科技與監管
  • 普惠金融
創新創業與公共政策

使命

創新創業與公共政策學域旨在培養新一代領導者通過技術、制度、政策和創業層面的創新,結合交叉學科的辦法和實際應用來解決技術和社會交叉領域的現實問題。

融合學科重點領域

  • 創新和知識產權保護
  • 創新和技術管理
  • 創新和公共政策
  • 健康研究/醫療政策
  • 環境研究/可持續發展
  • 反壟斷和反競爭政策
  • 實驗經濟學和決策科學
  • 創業和組織理論
  • 創業和財務管理
城市治理與設計

使命

城市治理與設計學域旨在培養新一代領導者借助城市有關的前沿創新研究,結合交叉學科的辦法來解決日益複雜的城市問題。

融合學科重點領域

  • 教育、就業和勞動力市場
  • 社會流動、不平等和社會融合
  • 人口、健康和老齡化
  • 區域和城市經濟發展
  • 地理資訊系統與空間分析
  • 智慧城市
  • 運輸和交通基礎設施
 
科學計算中心

使命

中心旨在建立一個創新的跨學科研究環境,並通過計算方法推進科學研究,包括數據分析、理論、建模和計算。

跨學科重點領域

  • 計算材料和設計
  • 計算流體動力學
  • 計算經濟學和社會科學
  • 氣候何環境的計算模型
  • 結構元件最佳化設定的計算模型
  • 數據驅動的圖像和信號處理
科技領創中心
中心旨在培育學生和教員創業思維,運用科技影響世界,並鼓勵他們成為新一代的夢想先驅。兩個校園都大力鼓勵創新創業活動。廣州校園外正開發的科技園,將帶來協同效應並支援創新科技。我們現正積極招募擁有豐富創業經驗的業界專才來領導這項工作。例如有創建公司及與學生合作經驗的研究人員十分適合加入本中心。
合成生物學

我們歡迎合成生物學各領域的人才,特別是以下三個重點領域。
 
第一個重點領域是運用幹細胞和合成生物材料設計組織或器官。該領域需要幹細胞生物學、先進生物材料、合成有機化學和系統生物學方面的專業知識。第二個重點領域是設計用於基因控制和治療應用的人工生物大分子(如多肽、蛋白質、DNA或RNA等)。該領域需要生物大分子設計與工程、 定向進化、計算生物學、合成有機化學和生物測試系統方面的專業知識。第三個重點領域是使用可編程生物單元和控制邏輯來設計細胞工廠(如細菌、酵母、昆蟲及哺乳動物細胞等),以生產具有治療效用的蛋白質、抗生素和天然產物。該領域需要系統生物學、基因編輯和代謝工程方面的專業知識。

 
量子科學技術研究中心

世界正邁進量子時代,奇異的量子材料被新的理論預言,在實驗中被驗證;微小如單個原子,離子甚至光子可以被精確的操控;多個量子比特的量子糾纏也已實現; 新的量子技術正在從各個角度革命性的改變著我們的社會。正因為如此,發展量子科技是香港科技大學的一個重要戰略發展方向。科技大學量子研究中心會聚集一大批這個領域的精英,爭取成為國家量子科研和教育的核心力量。在這個中心裡,我們會著力研發量子材料,量子器件和精密測量,量子計算,冷原子物理和量子模擬等方向。我們熱誠的歡迎這些領域的精英人才加入我們。